欢迎访问《党史博采》杂志社官方网站!
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- 燕赵风采 - 乡村振兴

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
来源: 时间: 2023-05-04 10:52

字体大小: 【

杨万能 李月俊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,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”近年来,尚义县南壕堑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聚焦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要求,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,南壕堑镇党委通过“资源+光伏”、“资产+出租”“资本+经营”“旅游+采摘”“企业+基地”“驻村+帮扶”六大经营模式,锚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标,锁定“一村一品”,定位定路定模式,趟出一条“村村有亮点、街街有特色”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。

一是强化党建引领,在“责任”上“夯”。镇村两级书记扛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体责任,把好发展“方向盘”,瞅准增收“定盘星”,对照市委“三找”要求,针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人才紧缺、责任不实、目标不明,建立“定人员、定任务、定责任、定目标、定时限”的“五定”责任机制,绘制村产业发展“作战图”,挂点督办示范创建点。镇党委与各村党支部签订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标责任书》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,与村干部绩效挂钩,夯实责任,严格奖惩,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。

二是立足集体增收,在“渠道”上“拓”。结合各村自身优势,确立了“定一个规划、选一条路子、活一村经济、富一方百姓”的“四个一”发展思路。按照“一村一策、一村一品、一村一业”的要求,创新了“资源+光伏”“资产+出租”“资本+经营”“旅游+采摘”“企业+基地”“驻村+帮扶”六大经营模式。让闲置资源“醒”起来。哈拉沟、朝力盖、二号等9个村着力盘活易地搬迁、“空心村”腾退土地资源,让集体增收30余万元。青山、官村等13个村依托荒坡荒地资源,实施光伏项目,带来稳定收益。六号村将荒山荒沟对外出租,年增收8万元。让闲置的资产“活”起来。太平街村盘活闲置资产,对外出租,变“闲”为“现”,年增收12万元。沙卜夭村将集体恒温库对外承包,集体年增收8万元。十三号村盘活闲置宅基地,建成特色窑洞宾馆、发展民俗休闲旅游,村集体年收入从2009年的1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05万元,村支部书记姜万河带领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圆梦北京。让闲置的资本“营”起来。厂棚沟等5个村利用征占土地补偿金等集体积累资本,进行投资经营,集体增收40万元。

三是精心打造样板,在“路子”上“引”。打造毛忽庆村的民俗旅游“样板”。借助紧邻南壕堑水库、鸳鸯湖滑雪场优势,引进北京亨途旅游有限公司投资5213万元,打造马莲小镇和鸳鸯湖景区,发展“山水相融,田园意境”的特色高端民宿旅游,形成“春赏花、夏露营、秋采摘、冬滑雪”的全季旅游品牌。打造西平山村的特色种植“样板”。依托金津果业、天安农业等涉农企业,流转土地扩基地、突出特色建园区,升级特色种植产业。吊蔓西瓜、高端蔬菜远销海外,组建泰泽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,在种植4000亩燕麦的基础上,投资60万元新建莜面加工厂,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。打造满克图村的高效养殖“样板”。抓住省水利厅驻村帮扶的机遇,争取帮扶资金480万元,建成养殖园区,利用养殖场屋顶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,形成“一园多收”的格局。通过这些典型样板的示范引领,形成了较强的“辐射”效应和“带动”效果,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“助推器”。

凝心聚力谋发展,接续奋斗谱新篇。南壕堑镇党委书记杨万能表示,将充分发挥南壕堑镇地域优势,以全力推进尚义县绿色崛起新高地进程为引擎,将资源引进来,让人才留下来,奋力答好共同富裕这道必答题,全力打造“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”的南壕堑镇乡村振兴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