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《党史博采》杂志社官方网站!
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- 燕赵风采 - 乡村振兴

老区后洼的华丽转身

来源: 时间: 2023-02-03 09:06

字体大小: 【

米  立

后洼,地处沧州市青县西北边缘,村西是黑龙港河。这个始建于明朝的小村庄,因地势低洼,位置偏僻,以往较少引起过外界的关注。村民纯朴、勤劳,怀揣传统的道德和梦想,默默地劳作生息在这块土地上。当新时代的阳光照临这块古老的土地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突然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,远远近近参观的人们来了,采摘尝鲜的城里人来了,专家、合作伙伴来了,作家、画家采风团来了,佩戴红领巾的少年来了,歌声、鲜花和荣誉也多了起来。后洼以崭新的面孔呈现在我们面前。

抗战年代,后洼成为我党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的红色堡垒,留下了许多激励后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当年,有多少伤员在这里隐蔽休养,有多少指挥员在这里运筹帷幄,又有多少青年从这里走上前线,已无法统计。但不能忘记的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“后洼惨案”。面对敌人的机枪和刺刀,面对老枣树上吊死的英灵,坚强的村民宁死不屈。当气急败坏的敌人把他们赶进屋子,点燃大火,仍然无人屈服。当王发义等十八人被活活烧死,四十多人被烧伤,318间房子被烧毁,后洼依然不改本色。这就是后洼,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事业的后洼,走出王同山、王锡忠、王汝忠、王汝生等英烈的后洼。红色,血与火的颜色,朝霞和旗帜的颜色,鲜花和笑脸的颜色。红色,早已融入后洼人的血脉,这是他们勇于奋进的原动力,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,当然也是值得开发和传承的宝贵资源。机遇总是留给有梦想的人。2014年,后洼新一届党支部成立,复员军人王洪彦挑起村支部书记的大梁。这个土生土长的后洼后生,怀揣着改变老区面貌、带领乡亲致富的心愿,放下刚见起色的装修公司,回到老家,发誓要大干一场。在他的全盘规划中,念念不忘的是:弘扬老区精神,发掘红色资源。用老区精神激发村民热情,吸引社会关注,引领后洼的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。上任伊始,他就着手筹建“后洼革命纪念馆”。他把村委会临街的五间南房粉刷一新,做临时展馆;他村里村外收集当年的资料、图片和各种实物;他请村里老党员、老先生撰写回忆录。当一批批参观者走进展馆,当老式唱片留声机传出红色歌曲的深沉旋律,当签名留念本上写满了一个个名字,一个更大的“红色旅游”计划开始在王洪彦脑海里渐渐成熟。2019年春,青县县委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。决定在“后洼革命纪念馆”的基础上,将其扩建为县内规模较大、内容全面、资料翔实、布局合理、手段完备的红色教育基地。县委、乡党委全力支持,拨专项资金、调专业人员。这是后洼的机遇,是老区的幸事。后洼村委会从用房到施工,从制作到布展积极配合。历时五个月,到2019年11月份,一座占地416平方米、布展260平方米的集图片、史料、实物、有声、投影于一体的“青县红色教育基地”正式落成开馆。当天,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县委等四大班子全体领导前来参观。接下来,从县到市,从公务员到红领巾,参观者络绎不绝。到后洼去,从青县县城出发,沿青河省道西行三十里,路边赫然矗立着一块红色路标:后洼——青县红色教育基地。青县红色教育基地门前,现在又挂出了几块牌子:“沧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——青少年教育基地”“沧州市少工委——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”“沧州市国防教育基地”“沧州市作家协会创作采风基地”……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,激发了村民的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,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后洼的新农村建设、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的开展。现在的后洼,一条八米宽八百八十米长的“红色大道”贯穿南北,整洁的街道两旁是新栽的美化树,后面是粉刷一新的文化墙。

后洼,2015年评为县级文明村,2017年评为市级文明村,同年被县市农工部命名为“美丽乡村”。其实,在这之前,后洼除了“老区”的亮色之外。它的另一面,如同许多乡村一样,老旧、闭塞和落后。高低不平的老宅基,窄狭弯曲的土过道。村中的老槐树年年长出新枝嫩叶,一代一代的后洼人却依旧住着土坯房,走着泥土道。但是,改革开放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新时代让他们有了美好生活的梦想。2014年,新一届村班子在王洪彦的带领下,根据本村的特点,从实际出发,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,做出了改造村容村貌、建设美丽老区的五年和十年规划。当一张大型规划图张贴在村委会房山的时候,让后洼的乡亲们看到了希望。长远规划,分步实施。王洪彦决定先从改造街道入手,该拆的拆,该建的建,说干就干,往上跑资金,入户做工作。推土机开进来了,工程队干起来了,火热的建设场景在后洼上演。到2019年底,后洼共完成水泥路面硬化四万多平米。村中主街道全部硬化,安装路灯八十盏,新栽路边美化树十多个品种4000多棵。道平了,灯亮了,心情好了。晚饭后,人们可以悠闲地走到街上散步,出村下地赶上雨雪天气,人们也不用犯愁。昔日的臭水坑塘,已经变成村中一景。夏天,荷花池里荷香鱼跃,坑边绿柳成荫,老人闲坐,孩童嬉戏。对面的“红色大舞台”总有鼓乐歌声传来。古槐广场另是一处古香古色休闲佳境,千年古槐虽遭岁月风雨侵蚀,树身布满沧桑,但依旧挺拔苍翠。2014年定为“村级文物”,重点保护。加围栏,铺地砖,设坐具,供人们休憩参观。村里还修建了30多个移动垃圾池,“一街两厕”和高标准旅游厕所的改建工程正在进行中。2019年,村民用上了天然气,解决了乱垛柴草乱堆垃圾的问题。环境整洁了,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文明意识也在不断提升。“文化兴村”也是后洼的一大特色。村上主要街道的墙面上,布置群众喜闻乐见的“文化栏”和“艺术角”,展示村民创作的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手工、摄影作品。比如有一组“后洼的昨天和今天”的照片,新旧对比,让人们更真切地看到了家乡的变化;“红色大舞台”是文娱活动的重要阵地,国庆节、丰收节、新年正月等重大节点,邀请县文联、文化馆,朗诵协会、剧团来村演出,从2017年开始,到村的秧歌队已达十八个,各队比赛,群众打分,大队颁奖,其乐融融;后洼还邀请作家、书画家多次到村举办笔会。作品在《沧州日报》《大地之光》《北京文学》《当代人》,以及人民网等多家报刊媒体发表。2018年,后洼还与《沧州日报》合作举办“后洼杯——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大奖赛”,2019年,沧州市《文化八仙桌》在后洼举办,许多文化创作者来到后洼,一场“植根生活,沃野芬芳”的论坛,让后洼蜚声狮城,也给后洼吹进了一股清风。2016年,后洼成立“乡贤理事会”,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。每年开展“道德模范”“美丽庭院”“文明家庭”的评选活动,村民代表打分,村委会给予奖励。目前,后洼已涌现出四名县级道德模范、四户县级“五好家庭”和两户乡级“美丽家庭”。

脱贫攻坚,这是摆在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。后洼,怎样从实际出发,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脱贫致富的道路,是王洪彦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上任以来,一直在思考在讨论的头等重要的大事。他们的做法是:以老区当年的精神和干劲,不等不靠,主动出击,摸索新路;以典型带动一般,推广适用市场需求的农村经济模式;以特困户为重点帮扶对象,为他们解决难题,寻求出路,做到真扶贫、扶真贫。后洼,地势低洼,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农业发展的自然原因。2014年以来,后洼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。他们首先在黑龙港河上修建扬水站四座,建桥两座。三百亩大田,全部实现高压管灌。2017年,后洼与近邻八村共同实施“高标准农田项目”,投资2300万元,完成所有田间主道的硬化。2019年完成田间排水沟一万多米的清淤加固工程,解决了大田排涝的历史难题。为带动村民面向市场、科学种养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。王洪彦率先兴建村民参股的新型合作社——硒旺家庭农场,大型的大棚蔬菜反季种植和树下散养试验,让村民耳目一新,并参股受益。有记者采访王洪彦,问后洼作为红色老区,又是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,下一步你怎么打算?王洪彦并没正面回答,他指着文化墙上的一幅大字让记者看:“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,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”。